《本草》云∶凡汤酒膏药,旧方皆云咀者,谓称毕捣之如大豆。此并两失,其衷大致或疑。
观经之论疟,先热后寒,先寒后热,其义益昭然矣。刺入五分,灸五壮。
九窍者,肝开窍于目,心开窍于耳,肺开窍于鼻,脾开窍于口,肾开窍于二阴。 若虚而作痛者,岂可一例视之乎。
今瘀热在里,不能发越,热蒸于阳,故令头汗出也。肝与胆为表里,肝为之体则以为胆为肝之用,俾躁急之性济以柔和,故卒然临之不惊,无故加之不怒。
若加潮热谵语,发渴,不恶寒,反恶热,扬手掷足,斑黄狂乱,则知是阳明经传入胃府,实病也。发汗以身重疼痛四字为关键。
水虽喜润,然太润则草木湿烂。 大抵伤风则恶风自汗,伤湿则身重自汗,中暑则脉虚自汗,中暍则烦渴自汗,湿温则妄言多汗,风温则鼾睡自汗,霍乱则吐泻自汗,柔痉则搐搦自汗,阳明则潮热自汗,阴虚则身倦自汗,亡阳则遂漏不止自汗,各开本条,不及细详。